你了解「疝氣」是何種疾病嗎?許多人對於疝氣的不了解,總以為這是一種難以啟齒的疾病?
根據衛福部說明,無論是男、女還是各種年齡層都有可能會發生。其症狀可透過手術加以改善,但許多人卻不懂該看什麼科?或想問疝氣一定要開刀嗎?基本上,經由專業醫師的評估判斷並施以合適的治療方式,就可以將你的「疝氣」問題一次解決。現在,就讓專業醫生帶你了解有關「疝氣」的大小事!
所謂的「疝氣」,也就是肚子裡的東西跑到腹腔以外的疾病。疝氣的形成,通常會在身體組織的韌性或是強度比較薄弱的地方發生。這些地方可能會因為手術、年齡、長期的腹腔內壓力,使得原本薄弱的地方承受不住腹部的壓力,例如:長期提重物、便秘、腹瀉、咳嗽等等。而形成組織的破洞,會使腹腔內的器官因此掉出體外形成「疝氣」。故根據此定義說明,常見以下4種疝氣:
疝氣部位 | 解釋 |
肚臍 | 腸子經過肚臍跑到體外 |
橫隔膜 | 腸子穿過橫隔膜跑進肺部 |
切口 | 腸子從腹部手術過後的傷口跑出來 |
腹股溝 | 腸子跑進腹股溝(鼠蹊) |
疝氣是一種外科的疾病,主要的治療方式:需要手術復位腸子和修補疝氣的破洞。目前在臺灣主要是由一般外科和泌尿科醫師,有在進行相關的治療手術。而其中泌尿科醫師,最常接觸為腹股溝疝氣手術,故疝氣找這2科的醫師就對囉!
若你發現身體的表面突出一塊柔軟的腫塊,且觸摸這個腫塊的時候不一定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時,通常當身體躺下來或休息時,這個柔軟的腫塊可能會自行消失。或有時腹部用力,則腫塊可能會越大並伴隨出現疼痛或是痠痛的感覺;甚至範圍較大造成腸子卡住,就可能會有腸胃不適等症狀發生。
而疝氣在剛發生之初,經常是沒有症狀或是會有輕微的疼痛感。若持續忍耐不治療的話,疝氣的範圍可能會越來越大,最後會引起腸阻塞、腸壞死甚至敗血症死亡。以泌尿科常見的「腹股溝疝氣」為例:就是腸子經過「腹股溝」掉進陰囊形成的疾病。
在「腹股溝疝氣」剛開始發作的時候,通常掉進去的腸子還不多,也不影響腸道的蠕動。故通常不會有疼痛的狀況,這時的治療相當簡單,只需要做疝氣修補手術就可以;但若長期不處理的話,掉進去的腸子可能會越來越多,最後就會造成疝氣部分的腸阻塞。一旦腸子壞死就需要做切除重建手術,其風險和住院時間相對就會延長許多。
由於手術有其風險,故許多人會選擇用不開刀的方式進行治療。但必須透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從中了解其症狀是否需要開刀手術與否。其2大治療方式如下:
疝氣是因為腹部的組織破了一個洞,而造成腸子外漏到身體外面。此疾病因為是物理性的缺陷所形成的病症,故沒有藥物可治療。若想要不開刀處理的話,可使用一種稱為「疝氣帶」或是「疝氣內褲」的醫材;其好處是可以壓著破洞的地方讓腸子比較不會掉進去。若是生活中常常需要提重物的患者,都會建議手術後使用疝氣帶1~3個月來減少疝氣復發的風險。但畢竟不開刀治療只能治標不治本,是沒有辦法根治疝氣喔~
疝氣手術為修補破洞治療,是根治疝氣唯一的方法。無論是哪一種疝氣手術方法,都是透過把掉進去的腸子復位後,並把腹壁的破洞修補起來。而各種疝氣修補手術的差異,就在於使用哪些材料來修補破洞,例如:人工網膜、自己組織;與哪些方法來修補破洞,例如:直接修補、腹腔鏡修補等等。以泌尿科最常見到的腹股溝疝氣為例,疝氣手術的修補方法可以分成:
開刀方式 | 示意圖 | 手術流程 |
傳統:直接疝氣修補 | 1. 腹股溝疝氣突出來的地方畫一個約3~5公分的傷口。 2. 找到「疝氣囊袋」(就是包著腸子的腹膜)的所在位置之後把它推回腹腔內,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 3. 腸子推回去後,可利用人工網膜或腹股溝附近的肌腱覆蓋破洞之處,以避免疝氣再度發生。
| |
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 | 1. 手術方法是在肚臍的下方開1~3個約1.5公分的小洞。 2. 把肚子利用二氧化碳打漲撐開後,再以專用的腹腔鏡器械(長長的夾子),把凸出在外面的疝氣囊拉回腹腔內。 3. 最後使用人工網膜進修補。 |
直接型疝氣修補和腹腔鏡手術修補有什麼不同?又該如何做選擇?這2種手術雖然目的是相同,但其手法不同,故手術後的併發症機率、副作用、費用都會有所不同。直接疝氣修補手術主要依賴醫師的技術,故耗材較少、費用低廉。且手術時間短、不需在腹腔灌氣、可在半身或是局部麻醉的狀況之下進行手術。適合具有多重慢性病或是身體健康狀況較差的長輩患者。
腹腔鏡疝氣修補需要打氣到腹腔內,並利用特殊的器械進行手術。僅能以全身麻醉的方式來進修手數,其手術時間較長、費用相對也會較高。對於一些慢性病患或是心臟功能不好的病患來說手術的風險高。但腹腔鏡手術的優點是手術後的疼痛與不適感輕微,且恢復速度快。建議疝氣病患手術前應與醫師詳細討論優缺點,再做出選擇會較好。其手術比較如下:
直接疝氣修補法有些醫師會說是傳統的疝氣修補手術,使用的方法就是在腹股溝疝氣突出來的地方畫一個約3-5公分的傷口,然後找到“疝氣囊袋”(就是包著腸子的腹膜)的所在位置之後把它推回腹腔內,基本上就大功告成了。腸子推回去之後可以利用人工網膜或是腹股溝附近的肌腱來覆蓋破洞的地方避免疝氣再度發生。以前還沒有人工網膜發明的時候多半是使用肌腱來做修補,但是這樣的方法術後的疼痛非常明顯而且復發率比較高,所以目前人工網膜已經是主流手術方式了。
腹腔鏡修補法有些人稱微創疝氣修補,手術方法是在肚臍的下方開一到三個約1.5公分的小洞,把肚子利用二氧化碳打漲撐開之後再以專用的腹腔鏡器械(長長的夾子)把凸出在外面的疝氣囊拉回腹腔內,然後使用人工網膜進修補。
名稱 | 腹腔鏡疝氣修補 | 直接型疝氣修補 | |
腹腔鏡手術 | 人體工學網膜修補 | 傳統組織修補 | |
麻醉方法 | 全身麻醉 | 全身/半身/局部麻醉 | 全身/半身麻醉 |
手術時間 | 約1.5小時 | 30~40分鐘 | 30~0分鐘 |
術後復發機率 | 1~2% | 1~2% | 5~10% |
住院時間 | 2天 | 2天 | 1~3天 |
術後疼痛 | 輕微 | 輕微 | 較痛 |
手術傷口 | 3個一公分傷口/ 1個2.5公分傷口 | 1個 3~5公分傷口 | 1個 3~5公分傷口 |
費用 | 5萬元左右視耗材而定 | 2萬元內耗材費用或使用健保耗材 | 健保給付 |
適合對象 | 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者 | 幾乎所有人 | 幾乎所有人但鮮少進行 |
手術特色 | 同時檢查對側並處理 | 手術時間短、費用少 | 較疼痛已鮮少使用 |
撰稿醫師資訊:臺北醫學大學泌尿科主治醫師顧芳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