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對於夜尿的定義是『在睡眠中因為想上廁所而醒來,上完廁所之後又繼續回去睡』,所以只要經過一次 [睡眠->小便->睡眠] 的循環就算是一次的夜尿。臨床上認為正常夜尿的次數的應該<2次,所以如果過去一個月平均一個晚上起床小便>2次,就是需要就醫的夜尿症囉。
夜尿症通常不會造成立即的生命危害,而且正常人如果睡前喝比較多水分或是喝酒、咖啡等利尿飲料也有可能會產生夜尿的問題。這種突發性的夜尿除了引起睡眠不足之外並不會對身體有傷害。但是長期的夜尿症可能會引起嚴重的睡眠不足,進而引發高血壓、心臟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夜尿會使長輩常常需要半夜摸黑上廁所,因而大幅提高了在家中跌倒骨折的風險。除此之外,有些長輩來不及上廁所,可能會造成尿失禁、尿床等問題,影響他們的生活和睡眠品質。
根據一份研究顯示,年齡65歲以上的長輩有70%的人有夜尿的困擾,且這個比例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年齡大於80歲以上的長輩更有高達80%有夜尿的困擾。夜尿不會立即造成生命危險,但是長期放任不管卻有可能造成睡眠不足、失足意外甚至引發憂鬱症等身心的危害。
夜尿不只影響生活品質,也縮短了生命的長度
很多的疾病都會以夜尿的症狀來表現。例如: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尿崩症、心臟衰竭、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俗稱打鼾)
這些疾病造成夜尿的方式各有不同。攝護腺肥大的病人因為排尿無力造成上完廁所之後膀胱的餘尿太多,睡眠中容易膀胱又漲滿所以會需要一直起床上廁所。膀胱過動症是因為膀胱太過敏容易收縮,所以常會在半夜有尿急的感覺而醒來上廁所。尿崩症是因為人腦分泌的賀爾蒙 —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足或是賀爾蒙接受器的問題而引起半夜尿液製造過多,進而夜晚一直需要起床小便。
以上三個原因都是泌尿科醫師可以治療的疾病,我們在看診的時候也會注意有沒有需要其他科別醫師一起治療的問題:心臟衰竭會因白天站立的時候腎臟血液灌流不足,所以白天的尿液製造很少,等到晚上睡覺平躺之後,腎臟的血流充足了才把一天所需製造的尿液做出來,造成夜間多尿的問題。糖尿病則是因為吃多、喝多,所以引起尿液過多的問題。長期的糖尿病會引起末梢神經壞死,也可能造成膀胱過動症進而引起夜尿的問題。睡眠呼吸中止症則是因為睡眠時缺氧引起心臟的激素增加,進而產生夜間利尿的問題。
生活習慣的調整是最簡單也很有效的方式,建議家中有長輩有類似問題的話可以先嘗試這樣看看,有機會不需要靠任何藥物就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不少人習慣在晚飯過後還會吃水果或是喝飲料。對於有夜尿的病人來說,晚餐過後的水分攝取反而會在半夜睡眠的時候產生太多尿液進而惡化病情。睡覺前排空膀胱,可以減少半夜膀胱漲滿而引起的急尿感。中午平躺半小時以上,適合心臟或是腎臟功能不好的人,利用平躺把尿液的製造轉移到中午。
藥物的治療就要針對各種可能的疾病。例如用甲型阻斷劑和抗男性荷爾蒙來治療攝護腺肥大、用神經抑制藥物治療膀胱過動症等等。各種藥物簡單整理如下:
抗利尿激素 :
甲型阻斷劑 (alpha-blocker) :
膀胱過動症藥物
藥物治療以外,有些會引起夜尿的疾病其實是可以用手術的方式來改善的。例如攝護腺肥大接受雷射或傳統電燒刀刮除的病患除了排尿的症狀會有所改善之外,夜尿的症狀也會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常常是喉嚨的組織太多鬆散造成的,可以考慮做相關部位的切除,也會改善打鼾和夜尿的問題。
排尿日記或叫做膀胱日記,是診斷夜尿原因以及追蹤夜尿治療成效最重要而且客觀的方法。可以讓醫師充分了解病患最真實的排尿情形,並且依據這個數據來選擇用藥。
膀胱日記的紀錄的時候必須連續紀錄72小時(三天),病患可以自由選定想要的三天。而在這三天中,病患自己需要準備一個量杯來測量每一次(包含晚上爬起來小便)小便的排尿量並且記錄排尿的時間和排尿量在一張記錄單或是白紙上。記錄完成之後把紙本記錄單帶回門診由醫師做判讀。
紀錄排尿日誌的時候需要使用量杯和紙筆來測量和紀錄,常常因為使用上不方便降低了病人的配合度以及紀錄的可信度。除此之外,門診醫師往往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對於排尿日誌做良好的判讀與整理,進而影響診斷的準確性。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鳥科學先生-顧醫師利用通訊軟體Line作為紀錄平台並導入機器人來對於膀胱日記的數據做及時的運算和整理,不但可以增加使用者紀錄的方便性,也可以有效地增加膀胱日記紀錄與夜尿診斷的方便性、準確性。
對這個試驗的參與有興趣的話,歡迎洽詢顧芳瑜醫師。
夜尿許多疾病共同的表現例如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尿崩症、心臟衰竭等。如果夜尿的次數超過兩次,就是需要就醫的程度了。一旦發現自己或是家中長輩有類似的問題無須忍耐,盡早就醫治療可以改善生活品質同時延長生命。
撰稿醫師資訊:臺北醫學大學泌尿科主治醫師顧芳瑜醫師